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在红色纪念馆中触摸历史温度

——探访民间红色纪念馆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31 浏览量: 作者:曹云波

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触摸历史温度,深刻领悟革命精神,培养担当意识。7月28日至29日,机械工程学院扬帆起航志愿服务队前往咸阳市泾阳县民间红色纪念馆开展以“追寻红色印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初见·一座展馆的诞生

7月28日,实践团走进一座民间红色纪念馆,与纪念馆创办者——年过七旬的杨杰老人深入交流,了解展馆的“前世今生”。这座由杨杰老人历时三十年打造的展馆,收藏着3000余件红色藏品,为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回望历史、感悟精神的独特窗口,也让大家对红色文化的民间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展馆隐匿于居民区,面积不足百平方米,却被精心划分为“革命历程”“伟人思想”“时代回响”等展区。

杨老先生介绍,“自己的收藏始于1995年,一次在旧物市场看到一封抗战家书,士兵在信里说‘国若不存,家何能安’,看完眼泪直打转。”从那以后,他便踏上了收藏之路,三十年来跑遍周边十几个省市的旧货市场、废品回收站,甚至自掏腰包从民间收购藏品。“最难忘的是2010年收那枚劳动模范奖章,原主人的后人一开始不愿卖,我跟他们讲‘这不是物件,是咱父辈的精神’,磨了半个月才成。”老人的讲述里,藏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执着。

通过与杨老的交流,实践团了解了展馆的筹备历程、藏品收集背后的故事,以及杨老先生让历史“说话”的初心。“杨老先生说‘收藏不是目的,不忘初心才是根本’,这句话让我们特别受触动。”实践团成员吴柳婵同学说。

——深探·革命年代的红色印记

下午,实践团队聚焦“革命历程”展区,在实物中重温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5年的红军借粮条是展区的“镇馆之宝”。草纸泛黄,字迹模糊,却清晰写着“借百姓稻谷三斗,待革命胜利后加倍偿还”,落款是“红军某连”。杨杰老先生指着纸条解释:“这是从当地老乡家收来的,当年红军路过时粮食紧缺,却严守纪律,老乡把纸条藏了一辈子。”

展区内,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磨损的绑腿、泛黄的战地照片,一件件实物串联起革命年代的记忆。“看到战士们磨破的草鞋,才真正懂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不是口号。”实践团成员王凯说道。王老先生还特意找出几本战士日记,“你们看,他们也会想家,但最后总会写‘为了大家,舍小家值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领悟·伟人思想闪耀红色征程

7月29日,实践团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来到杨杰老先生的红色纪念馆。在杨老先生的引领下,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智慧与深远影响。

在纪念馆专门开辟的毛泽东思想展区,杨老先生轻轻翻开一本保存完好的《毛泽东选集》,泛黄的书页散发着岁月的气息。他介绍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关键讲话,“‘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当时大革命失败,革命陷入低潮,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为迷茫中的共产党人指明了方向。”杨老边说边指向旁边展示的一张描绘“八七会议”场景的油画,画中的毛泽东神情坚定,仿佛正传递着改变历史的力量。

谈及毛泽东的经典语录与精神传承,“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成为焦点。展区内陈列着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影印件,旁边摆放着雷锋日记手稿复制品。杨老先生指着日记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动情地说:“雷锋同志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的题词让这种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从革命年代为百人民谋解放,到建设时期雷锋式的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他强调,毛主席是红色革命不可缺少的灵魂,他的思想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更培育了一代代像雷锋这样的优秀战士,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学习结束,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实物与讲解,对伟人思想及其引领下的精神传承有了更鲜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其穿越时空的力量。“以前总觉得‘为人民服务’是一句很远的话,今天看到雷锋日记里那些具体的小事——帮战友补衣服、给群众送粮食,才明白这五个字就藏在日常的点滴里。”郝春翔同学感慨道。

——感悟·党支部里的红色接力

下午,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展馆内一处特殊的“红色阵地”——2023年,当地政府在纪念馆成立了党支部,杨老先生作为支部书记,带领着十余名退休党员与青年志愿者,让这座民间展馆成为基层党建的鲜活载体。

在杨老的书房兼支部活动室里,几本厚厚的党员会议记录与任职报告整齐摆放。翻开2024年的会议记录本,3月的“主题党日”活动记录格外详细,“围绕‘如何让红色藏品讲好新时代故事’展开讨论,决议开展‘藏品进校园’活动,由青年党员负责整理展品数字化资料……”旁边附着活动方案,字里行间是对“传承责任”的细化落实。

杨老的任职报告则记录着支部成立以来的点滴实践,组织“老党员讲革命故事”12场,接待青少年参观1000余人次,与5所学校共建“红色教育实践点”。“报告里写‘要让纪念馆不仅是藏品的仓库,更是精神的熔炉’,这是我们支部的承诺。”杨老指着报告中的这句话,眼神坚定。

实践活动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纪念馆党支部”的牌匾上,与展区里的红色藏品交相辉映。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场实践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读懂了红色传承的当代密码,它藏在老人三十年的坚持里,写在伟人思想的字里行间,落实在党支部的实践中,终将在代代接力中永葆活力。


图/曹云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