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暑假期间,机械工程学院“红途智行”研究生实践团前往渭南市蒲城县曹家村开展以“乡村文化遗产与县域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此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文化体验等形式,梳理了曹家村从传统村落保护到现代产业升级的发展脉络。

——村支书畅谈:文化瑰宝“活”在当下的挑战
调研首站,实践调研团来到曹家村村委会,与曹家村党支部书记何都喜及其他村干部展开座谈。座谈会上,何书记介绍,村内分布着6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其中一棵明代皂角树更是拥有六百年的悠久历史,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除了这些古树,村内还留存着金代烽火台遗址、唐代太白庙遗址等珍贵的历史遗迹,仿佛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更令人瞩目的是,村里还传承着火药书画这一独特的非遗技艺,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文化色彩。

近年来,曹家村积极尝试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何书记表示,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那些躺在名录里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树见证变迁:规划生态文化休闲新景
座谈结束后,团队一行来到村口,瞻仰那棵见证村庄六百年变迁的明代皂角树。这棵古树枝繁叶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不仅是村民们纳凉议事的重要场所,更是村庄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调研团队仔细记录了古树的生长状况,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休闲空间,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村史馆探秘:追溯火药技艺传承脉络
走进曹家村村史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志愿者们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详实的图文资料,深入探寻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火药技艺发展历程。展馆内,制造火炮的工艺流程图解格外引人注目,详细记载了当地传承数百年的火炮制作技艺,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据史料记载,兴镇花炮起始于唐,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顶峰于改革开放后,享誉西北数百年,至今仍是兴镇人民引以为豪的产业之一,也是兴镇周边蒲富两县数十个村庄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的根本。


——金代烽火台遗址:历史烽烟的永恒见证
在何书记的带领下,调研团队来到了金代烽火台遗址。这座烽火台修建于金代,矗立在村庄附近的高地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留着其雄伟的轮廓。

何书记详细讲述了烽火台的历史功用。在金代,这里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节点。烽火台视野极为开阔,站在台上,周边数十里的情况尽收眼底。一旦发现敌军来袭,守台士兵便会迅速点燃烽火,以狼烟为信号,向周边传递警报。各处烽火台依次响应,形成一条迅速而有效的信息传递链,为金代的边疆防御和军事行动提供了关键保障。
岁月流转,如今烽火台虽已失去了往昔的军事功能,但它却成为了曹家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见证了村庄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荣辱。团队成员围绕烽火台仔细观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激烈场景。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挖掘烽火台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非遗工坊对话:守护火药书画传承火种
在非遗传承人刘麦成的工作室,队员们有幸亲眼见证了火药书画这一神奇技艺的成品。这门技艺对火候的把握要求极高,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欠,堪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随后,调研团队与刘师傅展开了深度对话。刘师傅从事火药书画创作已逾五十载,他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每一幅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这门技艺最讲究火候把控。”刘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耐心地向队员们讲解,“首先要将硝石、木炭等按祖传比例配制成火药,再根据画面需要调整颗粒粗细。”

然而,谈及传统火药书画的传承现状,刘师傅不禁面露忧色。他坦言,如今年轻人普遍认为这门技艺危险又不赚钱,因此兴趣寥寥,现在全村只剩下几个传承人。他最担心的是祖传的配比秘方失传,“我祖父传下的 108 种配方,现在能熟练运用的不到 30 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师傅正积极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更符合当代人喜好的文创产品,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养殖基地探新:“养殖+旅游”融合初探
调研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了村里的奶山羊养殖基地。作为蒲城县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该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目前存栏奶山羊500余只,年产鲜奶 300 余吨。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养殖+旅游”的新路子,计划开发挤奶体验、羊奶品鉴等特色项目,让游客既能深入了解养殖知识,又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乳制品。调研团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将养殖体验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开发亲子研学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游客体验。


——调研成果展望:共绘乡村振兴创新蓝图
通过此次全面深入的调研,团队提出了“数字化保护+体验式旅游+产业联动”的发展建议。一是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利用先进的3D建模技术对重要文物进行精准保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设计文化体验线路,将古树、遗址、非遗等文化元素有机串联,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链条,让游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三是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农事体验项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调研实践团带队老师曹云波表示,此次调研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学院将继续与曹家村保持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曹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