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梳理槐院巷历史文化街区从古代科举文化、近代红色记忆到当代生活的发展脉络,填补地方微观历史认知空白,建立对文化遗产活化的理性认知,同时追溯革命历史、感悟先辈精神,暑假期间,机械工程学院智行致远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槐院巷历史文化街区、王鼎纪念馆以及关中革命纪念馆,深入领略渭南“将相故里”的历史底蕴。

——槐院巷里:邂逅杨虎城将军的传奇人生
实践活动前,志愿者们查阅大量资料,对杨虎城将军的生平及西安事变有了初步了解。踏入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古朴典雅的关中“四进式”砖木结构建筑映入眼帘,东西两院布局规整有序。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详细聆听了杨虎城将军传奇的一生。

西安事变专题展区里,丰富的历史资料将华北危局的紧张形势、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的详细经过以及和平谈判的艰难历程一一呈现。来到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室,大量图片、实物和文字,勾勒出将军从贫苦出身投身辛亥革命,最终成为抗日名将的壮阔一生。家庭展区中,将军与家人的生活照片、家书等,尤其是他写给母亲的家书,字里行间尽显对母亲的牵挂与孝顺,让大家看到英雄柔情的一面,深刻体会到烽火岁月里亲情的珍贵。
——王鼎纪念馆:探寻“铁骨丹心”的精神脉络
活动开展前,志愿者们通过查阅《清史稿·王鼎传》、地方史志等资料,对王鼎的生平、“尸谏”历史背景以及关中传统民居“厅房”建筑特色有了全面认识。走进王鼎纪念馆,“铁骨丹心——王鼎生平事迹展”以图文展板、实物展品、场景复原等形式展开。在讲解员的帮助下,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到王鼎治理黄河、平反冤狱、“尸谏”爱国三大贡献。结合展陈中的奏折复刻件、清代《河工图》,大家梳理出王鼎“忠君、爱国、为民”的精神脉络。展区的“清代科举知识问答”“王鼎名言诵读”等互动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清代科举制度与王鼎的了解。

——关中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烽火,感悟奋斗征程
走进关中革命纪念馆大厅,迎面墙壁上描绘的关中地区气势恢宏的山河美景,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在这里,志愿者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深入了解关中地区的革命历程。
从1911年西安起义响应武昌起义,马克思主义在关中地区广泛传播,到1925年中共西安特别支部正式组建,被誉为党在“西北上的萌芽”;从大革命失败后,关中地区形成渭北革命根据地,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到后来发展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从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分区成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到解放战争时期,关中分区人民配合人民解放军开展革命斗争,最终迎来西安解放……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牺牲,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此次社会实践,如同一把钥匙,为机械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打开了历史的大门。他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被先辈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文化、担当使命的决心,立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


图/曹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