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增进青年学生对非遗的了解,暑假期间,机械工程学院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走进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玉女土织布产业园调研。此次调研,让师生领略了“玉女土织布”的独特魅力,见证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为。

——深入展馆,领略匠心魅力
踏入展馆,工作人员介绍,玉女土织布完整保留72道传统工序,从弹花、纺线、上浆到织布,每道工序都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弹花工序现场,师傅将皮棉放入弹花机,机器嗡嗡作响,棉花瞬间变成蓬松柔软的纤维,如冬日雪花轻盈飘落。搓捻子时,工人们手法娴熟,把棉絮搓成粗细均匀的捻子,恰似魔术师变戏法。纺线环节,木制纺车飞速转动,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仿佛在演奏古老劳动赞歌。捻子在纺车带动下,逐渐变成均匀的纱线,如细腻丝线在光线下闪烁光芒。拐线、浆线、打筒等工序,各有独特门道与技巧,让志愿者们眼花缭乱,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湛复杂。
——亲身体验,感悟艰辛不易
志愿者们怀着兴奋与好奇来到纺车前尝试纺线,然而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手中的线像调皮孩子,总掌握不好力度,时而紧绷时而松弛,纺出的线粗细不均、歪歪扭扭。就在大家气馁时,传承人张玉女走到身边,亲自示范,从握线姿势到转动节奏,每个细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在传承人悉心指导下,志愿者们多次尝试,逐渐找到感觉,纺出的线又细又长、均匀光滑。

来到织布机前,这座古朴机器隐藏着复杂结构与高超操作技巧。织布需手脚高度配合,脚控踏板,手穿梭梭子,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在传承人耐心鼓励和指导下,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尝试。随着不断练习,大家慢慢掌握节奏,手脚愈发协调,织布技巧日益娴熟。看着亲手织出的布一点点变长,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仿佛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交流访谈,倾听动人故事
实践活动最后,志愿者们与纺织传承人围坐交流。传承人们分享了自己与织布的不解之缘,有的从小跟随长辈学习,织布技艺融入生活;有的长大后机缘巧合接触,被其魅力吸引,投身传承发展事业。

交流中,传承人们也坦言传承过程中困难重重。时代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兴趣不高,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令他们忧心。此外,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也给文化社发展带来压力。但他们并未被困难吓倒,始终坚守初心,通过创新产品设计、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让玉女织布重焕生机。比如,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传统土布,开发出时尚的手提包、雅致的茶席、可爱的玩偶等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让古老织布技艺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立足点。

此次“玉女土织布”实践活动,让志愿者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魅力,深刻体会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相信在传承人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蒲城玉女土织布这一珍贵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
图/曹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