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专业学位授权点简介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能源动力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备能源动力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能源动力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解决本领域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拥有良好的匠心精神、较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能源动力领域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5)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专业学位授权点简介
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4年获批。本授权点依托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多个平台、省级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持续开展能源动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电力及相关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授权点设有电气工程和核能工程两个领域。
电气工程领域设有两个研究方向:
(1)电气系统智能控制与应用:主要开展电气系统运行规律的分析和仿真、电气人工智能与先进控制、特种电源技术、电能转换与控制、电机及其智能控制、电气系统的测控技术与健康管理、电力电子器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微型电网设计与运行控制:主要开展微型电网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运行模式与控制策略、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电氢耦合、新型电力储能技术、能量交换与协调机制、电能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智能配电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核能工程领域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核技术及应用:面向新能源发展的需求,进行粒子相互作用、射线探测及信息处理方法研究,主要涉及新型钙钛矿类射线探测材料与器件技术、快脉冲射线探测技术、中子照相技术、石墨烯类中子灵敏二维成像探测器材料技术、新型康普顿阵列探测器技术、新型环状散射成像探测器阵列技术等。
(2)可控中子源技术及应用:紧跟可控中子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将中子物理、核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技术有机结合,主要研究多种方式驱动等离子体可控中子源技术、新型高性能球状可控中子源技术、可控中子源高压控制技术、新型金刚石基氚靶材料及制备工艺技术、可控中子源石油测井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3)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新型复合辐射屏蔽材料技术、石墨烯等材料辐照改性技术、电子学元器件及系统抗核辐射加固技术等。
机械专业学位授权点简介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面向”“五育并举”,服务区域经济和氢能储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培养掌握机械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具备机械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机械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解决本领域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拥有良好的匠心精神、较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机械领域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5)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专业学位授权点简介
本学位授权点从2011年开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于2021年获批机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授权点依托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氢能储运装备与安全检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持续开展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中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授权点设有机械工程和机器人工程两个领域。
机械工程领域设有两个研究方向:
(1)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主要开展数字化造型与仿真技术、快速成型与3D打印技术、氢能储运装备及其高性能材料制备、数控加工工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机械系统设计与状态监测:主要开展机械系统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氢内燃机工作过程优化及关键零部件设计、氢能储运装备智能监测、氢安全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机器人工程领域设有两个研究方向:
(1)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主要开展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图像处理与检测技术、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视觉定位控制技术、视觉测量与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机器人应用与人工智能:主要开展机器人结构优化与设计、机器人导航与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机器人网络化、机器学习、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